1)第三章 正式营业_位面餐馆通古今[美食]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三章正式营业

  枕着波涛,一夜好眠。

  岛上日出早,袁圆起床爬山,站在未眠岛最高的玉环山顶,俯揽整个海岛,东来的岚气缭绕山间,清泉长流,竹林潇潇,又是一年的金秋时节,满海岛柚子香柿子艳,风景再美不过。

  她即为小岛之美迷醉,也为小岛的衰落心忧。

  未眠岛历史悠久,明代时就自发形成鱼埠,四季鱼市不绝,尤其盛产大黄鱼,“荻芽抽笋河魨上,楝子开花石首来”,别名石首的大黄鱼产卵时,海底一片咯咕声,未眠岛由此得名。

  因大黄鱼而盛,也因大黄鱼而衰。高峰时期,岛上常住人口有三万之多,七十年代开始大黄鱼减产,其他鱼获也大幅下滑,虾贝满仓的盛景不再。

  渔业收入大大减少,人口多,岛上耕地有限,连生存都困难。开放后,好多年轻人出岛讨生活,岛外的世界遍地商机,习惯了陆地生活,出走的年轻人和年轻人的后代们再也不愿回到岛上。

  没人了,政府机关、学校、诊所渐渐都撤离了,如今,整个未眠岛剩下的只有一些故土难离的老人。

  也许再过一些年,未眠岛可以改称长眠岛。

  岛上客源少,袁圆从没想过要回岛开餐馆,可计划赶不上变化,位面餐厅不能移动,只能把爷爷留下的夜未央继续经营下去。

 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。

  某位面,1959年暮秋。

  看来系统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,袁圆放心去做饭,吃完早饭,盘点这次带回来的食材,维持三四天营业足够,先摸清楚位面客人的喜好,再定下一步计划。

  困难时期,为抠出点吃的大家恨不得拼命,刘桂英天不亮就带着孩子们上山,来得够早了,近山处的蘑菇全被采光了。

  手里的那点粮食真是数着颗粒往锅里放,每顿饭的粥清得能照出人影,大人饿得头昏眼花,孩子瘦得就剩个大脑袋。

  好在老天垂怜,这个季节最后一波山货给马上要断顿的人带来了一点希望,在山上倒伏的桦树、杨树旁,霜降后会长出成片的冻蘑,稍稍能添补下粮食缺口。

  “是的,客人出不去,系统能量的覆盖范围仅限餐厅,营业时,岛上的居民也会被餐厅屏蔽,放心,吓不到人哒。”

  至于她的厨艺,是最不需要担心的。袁家的家传厨艺可以溯源至北宋汴梁城,族里先后出过八位御厨,家传菜谱和族谱一样厚,尤其擅长南派菜肴,她从小跟着爷爷学厨,常被赞青出于蓝,自认不会辱没袁家厨艺世家的名头。不管是哪个位面来的,只要是人,征服他们的味蕾也就早晚的事。

  袁圆毕竟是老袁的女儿,性格中从不缺冒险精神,“连通位面的私房馆子,”一双美目沾染了朝阳的光辉,愈发流光溢彩,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”

  “五次哦,五次用尽,经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