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十九章 战时供给_位面餐馆通古今[美食]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五十九章战时供给

  某位面,1937年秋。

  国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林光北正乘坐一艘海轮南下逃难,这是一艘从天津港始发,中途停靠青岛,目的地为上海的客轮。

  天津并非他逃难的起点,作为暑期留守学校的一员,7月时他经历了日军对清华园的轰炸,九死一生后,躲进城内的同学家中借住了一个多月,等到了清华大学将在长沙复课的消息,他就是长沙人,能够回乡继续学业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。

  同学卢毅担心路上安全,决定留在北平,只有他一人上路,从东四十条卢家到正阳门火车站的一路上,太阳旗飘扬,日本宪兵趾高气昂,火车车厢里也尽是说日语的人,天津站下车查票时,他的两厢行李被便衣扣留,对方态度蛮横,抗争也不会有结果,只能放弃,唯一值得安慰的是,帮地质系教授捎带的教学标本幸运地躲过了搜查。

  海轮内舱挤得水泄不通,连厕所都挤满了人,林光北找到一个垃圾桶站上去,才得以喘熄片刻。有个怀抱幼儿的年轻母亲因为拥挤和缺氧,险些失去意识,怀里孩子的哭声让他发现异状,赶忙跳下来将垃圾桶的位置让给这位母亲。

  面色疲惫的少妇感激不尽,问他在哪里下船,她的娘家在青岛,如果有需要,可以为他提供落脚的地方。

  这正是林光北难以抉择之处,如果在暂未沦陷的青岛上岸,走胶济线,再转乘南下的火车去长沙便宜是便宜,但此刻徐州等地正在遭遇轰炸,如果铁路被炸毁,他就要被困在战区。

  如果在上海上岸,去长沙水路、铁路选择很多,但长三角同样是战区,他能不能下得了船都是未知。

  浑浑噩噩不知过了多久,舱外甲板上传来骚动,这艘客轮的中途停靠站青岛到了。

  连续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,最终疲惫战胜了一切,林光北选择在青岛登陆南下。

  从没有过的迷茫涌上林光北的心头,国破家亡之际,一个读书人到底该何去何从?

  林家是湘地大族,家境殷实,父辈都曾出国求学,从小耳濡目染,他奉科学救国,实业救国的理念为圭臬,为湘江两岸架桥铺路,造福百姓一直都是他的理想所在。可这一切都被战争毁灭了。

  今天丧尸位面的萧炎在,多年战斗下来,萧炎早已成为外伤处理专家,接过袁圆递来的医药箱,动作麻利地替林光北清洗头部的伤口,消毒后包扎严实,并对新来的客人进行了简单的身体检查,“有轻微脑震荡,先别移动他,等他醒过来,问清他的状况再处理。”

  “为抗战提供价值两亿元的后勤物资。”886宣布道。

  站台上贴着密密麻麻的寻人启事。

  程墉送完冰雪世界的冰砖回来,见地面躺着的客人,从他身上熟悉的硝烟味嗅到战争的痕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